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解析与关键技术

酱香型白酒的工艺精髓

作为中国白酒四大香型之一,酱香型白酒以茅台镇为代表,其工艺可追溯至汉代。南楼山酿酒技术网研究发现,其核心在于"12987"工艺:1年生产周期、2次投料、9次蒸煮、8次发酵、7次取酒,形成独特的"四高两长"(高温制曲、高温堆积、高温发酵、高温馏酒,生产周期长、贮存时间长)特征。

一、原料处理与制曲工艺

选用本地红缨子糯高粱为原料,其支链淀粉含量≥88%,耐蒸煮特性突出。大曲采用小麦为原料,发酵温度达60-65℃,产生大量芳香前体物质。数据显示,优质大曲的糖化力需控制在300-500mg葡萄糖/g·h,发酵力≥0.8g CO₂/g·48h。

酱香型白酒大曲质量指标
项目 标准值
水分 ≤13%
酸度 0.8-1.5mmol/10g
酯化力

二、堆积发酵关键技术

开放式堆积是酱香工艺的核心环节,温度需严格控制在45-50℃维持48小时,促使微生物富集。据南楼山酿酒技术网监测数据,此阶段酵母菌数可达10⁷CFU/g,乳酸菌10⁶CFU/g,形成特有的"酱香前驱物"。

三、分层蒸馏与勾调艺术

采用"回沙"工艺分级取酒,不同轮次酒体香气成分差异显著:3-5轮次含酯类最高(≥2.8g/L),7轮次含吡嗪类物质突出。勾调时需遵循"以酒勾酒"原则,基酒贮存不少于3年,最终酒精度控制在53±1%vol为最佳。

想要系统学习传统工艺?可参考整粒无辅料酿酒技术课程,掌握从原料筛选到陈酿老熟的全套技术要点。
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