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解析与关键技术

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核心流程

酱香型白酒以贵州茅台为代表,其酿造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整个生产周期长达一年,需经历九次蒸煮、八次发酵、七次取酒,具有"三高三长"(高温制曲、高温堆积、高温馏酒,生产周期长、储存时间长、基酒酒龄长)的典型特征。

一、原料处理与制曲工艺

选用本地红缨子糯高粱为原料,其支链淀粉含量需≥88%,破碎率控制在20%以内。大曲采用小麦为原料,在60℃以上高温培养40天形成"菊花心"曲块,曲香浓郁带有酱香和焦香。

二、下沙与糙沙工艺

重阳节前后开始第一次投料(下沙),高粱经润粮、蒸煮后摊凉至30℃左右,加入30%大曲粉拌匀堆积。48小时后温度升至45-50℃时入窖发酵30天。第二次投料(糙沙)时加入等量新粮,形成"两次投料"的工艺特色。

三、发酵管理要点

窖池采用本地紫红泥夯筑,窖龄越老微生物群落越丰富。发酵过程需严格控制:

酱香型白酒的品质控制技术

七轮次取酒中各轮次酒体风格差异明显:1-2轮次带生粮香,3-5轮次酱香突出,6-7轮次焦香明显。基酒需经三年以上陶坛储存,最后通过"以酒勾酒"的盘勾工艺形成典型风格。

现代工艺改良方向

在保持传统工艺基础上,部分企业引入:

技术方向具体措施
微生物调控添加己酸菌、酯化酶强化窖泥
过程监控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发酵度
储能管理恒温恒湿地下酒库建设

酱香型白酒的复杂工艺体系,是地理环境、微生物群落与人工技艺的完美结合,其"12987"工艺密码至今仍保持着不可复制的独特性。

相关内容